顯示具有 舊時光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舊時光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

討厭阿公


打從心裡對阿公沒什麼好印象,因為他「重男輕女」、因為他老是扳起面孔,而且對阿媽和媽媽,永遠是一付高高在上的傳統老爺姿態,真不明白為何這麼討厭的人,竟然每天都有朋友來找他聊天、談事情。
>(圖為阿公抱著弟弟)

約莫在小學階段,這樣的情緒不時出現在犯了錯,被阿公責罵之後,低著頭,心裡卻大喊:「討厭阿公!」##CONTINUE##

在小孩的心裡,阿公向來不是慈眉善目的可愛爺爺,甚至孩子們多少跟他保持距離,話不多的他,卻有不少朋友喜歡來找他說話。

心情翻轉

看著阿公進出醫院的羸弱身軀,眼框和鼻頭酸酸的,但還找不到跟阿公互動的默契,只能在放學後,坐公車轉到醫院,靜靜的看著,不發一語。高二春天,阿公走了,小時候以為,「阿公不在最高興的心情」,有了一百八十度的翻轉,雖然平靜,卻一直到大學聯考放榜那刻,卻迫不及待的默唸著:「阿公,我考上大學了。」

往後的日子裡,不論在功課、社團,還是工作上有些小成績,當下第一個想到的人,常常都是阿公,年紀越大,感受越發強烈。就像小學月考第一名,拿到成績單,總迫不及待的告訴阿公,自己考得比弟弟和堂哥都好。不像男孩們,考了一百分,有加發零用錢的獎勵,自己得到的往往都是:「下一次還要保持下去」的話語。

阿公從來沒說出口的鼓勵,沒想到卻成了鞭策自己前進的目標,每每想起帶著黑框老花眼睛,流露出「嚴格要求」的眼神,就會想到阿公在世常說的:「伊哪是查甫ㄟ,不就好」的評語,而這句話始終如影隨行。

上一篇:草繩被消滅

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

草繩被消滅


第一次在家裡吃到自助餐店外帶便當,是小學五、六年級以後的事,拜「停水」所賜,裝在盒子裡的飯菜,吃起來新鮮感十足。覺得包裹食物的保麗龍餐盒和塑膠袋,吃完就丟,不用洗碗真好。##CONTINUE##

外食機會隨著忙碌的理由增加,尤其職業婦女生涯,更把外食視為理所當然,小時候覺得新奇有趣的免洗餐具成了家裡垃圾筒的負擔,即使再好吃的食物,也是囫圇下肚,嚐不到盛在磁製器皿的香氣四溢。

像免洗餐具這類用完就丟的包裝材料,不過一、二十年光景,改變了生活節奏。打包食物有免洗餐具、裝卸貨品的高級紙箱、塑膠置物箱,林林總總方便的打包工具,卻少了愛物惜福的過往。

一點都不浪費

在包裝紙箱還沒出現的年代,裝卸貨物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竹編簍子和草繩。即便用壞了,還可以當作柴火燒,一點也不浪費。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家裡除了經營農產製品買賣生意,另外則是供應農產品打包材料給農家或食品加工廠的「山貨店」。

其中主力產品就是大小size的竹籃子和麻繩。阿媽總說:「那時候一天到晚就是綑繩子、綁竹簍,做無煞。」實在很難想像,當時忙碌的景象。唯獨留下兩個叔叔坐在腳踏車上以竹籃子為背景的照片,(如上圖)稍稍揣摩光是搬動竹籃疊成高塔,那種粗重的勞動,恐怕不是沒做過粗活的一輩能體會。

傳統包裝材料終究走進歷史,比起新式工廠做的紙箱、塑膠袋,編草繩、竹簍失去經濟效益。家中經營型態也從農產品批售,轉型成農產加工品銷售通路,慢慢的醬菜取代「山貨」,變成招牌。原來家家戶戶自製的醬菜,慢慢由工廠代勞,從散裝醬菜,成了罐頭食品,一切的轉變不過二、三十年的歲月,傳統竟然這麼快被消滅。

上一篇:聰明採購3:沒有台灣貨,吃糖吃鹽傷腦筋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