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

草繩被消滅


第一次在家裡吃到自助餐店外帶便當,是小學五、六年級以後的事,拜「停水」所賜,裝在盒子裡的飯菜,吃起來新鮮感十足。覺得包裹食物的保麗龍餐盒和塑膠袋,吃完就丟,不用洗碗真好。##CONTINUE##

外食機會隨著忙碌的理由增加,尤其職業婦女生涯,更把外食視為理所當然,小時候覺得新奇有趣的免洗餐具成了家裡垃圾筒的負擔,即使再好吃的食物,也是囫圇下肚,嚐不到盛在磁製器皿的香氣四溢。

像免洗餐具這類用完就丟的包裝材料,不過一、二十年光景,改變了生活節奏。打包食物有免洗餐具、裝卸貨品的高級紙箱、塑膠置物箱,林林總總方便的打包工具,卻少了愛物惜福的過往。

一點都不浪費

在包裝紙箱還沒出現的年代,裝卸貨物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竹編簍子和草繩。即便用壞了,還可以當作柴火燒,一點也不浪費。民國四、五十年代,家裡除了經營農產製品買賣生意,另外則是供應農產品打包材料給農家或食品加工廠的「山貨店」。

其中主力產品就是大小size的竹籃子和麻繩。阿媽總說:「那時候一天到晚就是綑繩子、綁竹簍,做無煞。」實在很難想像,當時忙碌的景象。唯獨留下兩個叔叔坐在腳踏車上以竹籃子為背景的照片,(如上圖)稍稍揣摩光是搬動竹籃疊成高塔,那種粗重的勞動,恐怕不是沒做過粗活的一輩能體會。

傳統包裝材料終究走進歷史,比起新式工廠做的紙箱、塑膠袋,編草繩、竹簍失去經濟效益。家中經營型態也從農產品批售,轉型成農產加工品銷售通路,慢慢的醬菜取代「山貨」,變成招牌。原來家家戶戶自製的醬菜,慢慢由工廠代勞,從散裝醬菜,成了罐頭食品,一切的轉變不過二、三十年的歲月,傳統竟然這麼快被消滅。

上一篇:聰明採購3:沒有台灣貨,吃糖吃鹽傷腦筋(下)

2 則留言:

電子米 提到...

故事很好看ㄟ..
好好寫喔..
以後可以出書哩~

Melody 提到...

謝謝妳的讚美呀!
會繼續努力寫呀!
你的部落格也要快點開張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