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

聰明採購2:沒有台灣貨,吃糖吃鹽傷腦筋(上)


從名字來看,「台鹽」和「台糖」絕對是「愛台灣」,吵得沸沸揚揚的「正名運動」,兩家最老牌的國營事業大可置身事外。

國營企業民營化卻讓兩家老公司,成了標準的「洋買辦」。2002年,台鹽最後一座生產基地「台南七股晒鹽場」完全停產,再也吃不到「正港台灣鹽」。

至於,台糖從全盛時期四十多座糖廠,如今只剩下南靖、善化、虎尾,以及高雄小港精煉廠。若不是這兩年國際糖價上漲,今年(2007年)再關掉一廠。全台每年55萬噸的食用糖市場,剩下不到20萬噸是由台糖全程產製,其他都是進口貨。

低鈉就健康?

自古鹽和糖多半是公賣事業,如今走入民營化,也算時代進步的見證。鹽糖事業「百家爭鳴」的結果,讓過去完全不用傷腦筋比較糖鹽品質的年代消失。光是各家食品廠的低鈉鹽、美味鹽、天然海鹽,不少人疑惑是不是多花點錢,買罐低鈉鹽吃得安心,進而捨棄一包15元的精鹽。

低鈉鹽和精鹽差別在於,低鈉鹽提高食用鹽中「鉀」的比例,降低「鈉」含量,但鹽的鹹度不變。不要吃太鹹對健康當然有好處,但是「鉀」吃多了卻不利腎臟病等患者。

不管用的是哪種鹽,價格不是決定好壞的因素,主要是鹽礦物質比例是否適合個人體質。換上精美包裝和強力媒體行銷的結果,平均單價高過精鹽將近七、八倍的低鈉鹽,幾乎成了健康的代名詞。

自由化競爭,鹽品選擇也變得多樣化,但連炒菜用什麼鹽都要貨比三家,恐怕是當初鼓吹鹽品自由政策之後,從沒想過的後遺症吧!

相關連結:
低鈉鹽真的比較健康嗎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