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市場的長尾理論
(圖中腳踏車者為外曾祖父,其身後右邊切一半的店面為阿勇的店"江宏昌行"四十年前的舊貌,前任經營者店名為"和進商行")
阿勇的笑容雖然不常掛在臉上,也不至於眉頭深鎖。對照市場辦年貨的熱絡,阿勇沒有大發利市的喜悅。
「阿勇,你今年大發喔!生意這麼好。」鄰居的問候,他打破了沉默:「被倒兩百多萬,哪會好,今年賺都去了,哪會好。」沒兩天,市仔內幾乎都知道阿勇被客戶倒錢的事。大家議論的除了對阿勇的不捨外,也驚訝在豐原開了五十多年的「四川飯店」竟然會在過年前上演老闆落跑的戲碼。##CONTINUE##
「啊!不景氣!」「亂投資啦!」市場做生意不只生意經,還多了街頭巷尾流竄的耳語。哪家店發生哪些變化,消息怎是藏不住的,無意之間也透露出頭家們對生意的看法。
做市場生意的人,也許形形色色的人看多了,活脫像個「生活哲學家」。大大小小的事都能說出道理,細細體會當中的語意,發現跟暢銷企管書的中心思想不謀而合。差別在於專家是外來和尚會唸經,市場裡的販夫走卒每天為了5塊、10塊的蠅頭小利斤斤計較。
像是企管大師談的「長尾理論」,換成街頭的邏輯就是「加減賺,卡未散」:簡單說成賺多賺少都沒關係,薄利多銷積少成多,至於最熱門的「大色貨」(暢銷商品)往往被拿大賣場當作促銷的賠錢貨,對小商家來說,要靠暢銷品賺錢根本是不可能的事。
說起來「長尾理論」是市場裡的基本常識,至於專家不過擅長將看來平凡無奇的事,整理成「偉大著作」。也難怪初初接觸到「企管理論」跟老爸、老媽談起「做生意」,總被嗤之以鼻。慢慢體會市場間傳遞的「耳語」,才曉得討挨罵的原因。
就像阿勇的事,原本以為他會「喪志」一段時日,沒想到即使被倒帳,夜夜無法入眠,眉頭深鎖只在客人不上門的片刻露出的神情,等到生意來,他又像蓄勢待發的獵豹捉緊交易機會,此刻,他正算著該如何把丟掉的200萬,5元、10元的賺回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