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豐鐵馬道的雜貨店
(圖為五十年代三輪馬自達貨車,圖左為姑姑,右為父親)
沿著東豐鐵馬道前進,過去曾是送貨的黃金路線,印象所及從鐵馬道起點朴仔口、石岡街仔、梅子社區、土牛,這些耳熟能詳的小地名,搭配的是一家家雜貨店的地理位置。而今騎腳踏車觀光的遊客,有機會踏進這裡,留下卻是鄉間田野的印象。##CONTINUE##
在遊客和7-Eleven還沒闖進這些地方之前,雜貨店向來都是每個庄頭最熱鬧的小市集。雜貨店的頭家雖然沒學會「歡迎光臨」的現代服務業口號,憑著一支算盤和人客的熟悉度,馬上就能知道進門買菸的人,要的是黃長壽還是寶島。
老爸每兩天來到這裡一趟,憑藉默契也料想得到田庄店仔要補哪些貨。送貨的箱型車裡,除了電話預訂的貨色之外,也會多準備店仔頭常叫的貨物,以備哪個顧店的頭家娘,臨時想到哪些貨沒叫到,沒有庫存管理概念的年代,開雜貨店,似乎就像哆啦A夢的百寶袋一樣,得隨時應付客人的需求。客人要什麼,就要想辦法變出來。
傳統的經營模式,跟著老一輩的退休或凋零走入歷史,即使東豐鐵馬道出現把寧靜村落變成熱門觀光景點,也沒旺盛雜貨店買氣,能吸引外來客目光的,還是城裡人熟悉24小時不打烊的7-Eleven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